新闻与传播硕士教育中心
 首页  中心概况  师资队伍  招生信息  培养与管理  中心活动  资料下载 
搜索结果页
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界定
  摘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界定是处理其利益分配纠纷的关键所在,现行的界定标准存有一定缺陷,以户籍为主以履行义务为辅方能合理界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资格。 关键词:农村  集体  成员  资格  界定 我国农村正处于"发展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界定实质是对农民能否享有集体利益的界定,因直接涉及到农民的实际利益具而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但我国法律对农村集体经济
发表时间:2008年09月11日

农村耕地承包权期限的困境及出路
  [摘要] 伴随着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耕地承包权期限问题再次成为理论界、决策层探讨的热点。党和国家靠期限的“无限顺延”或“永久性”来稳定土地承包关系是真正的维护农民的权利,还是仅仅是制度设计者、政策决策者的一厢情愿?本文拟从价值分析、实证分析的角度,对现行耕地承包权期限无限顺延或永久性带来的问题进行浅要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耕地承包权期限   无限
发表时间:2008年12月24日

农地所有权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农村土地问题立法研究”课题子研究报告      一、研究背景 中国国情表明,土地制度的变革历来是农村变革的关键。伴随着家庭承包制的产生、确立、创新,农村经济在波动中向前发展。1978―1989年是家庭承包制产生并在全国大力推广的时期,农业获得了超常规的增长。在1984年首次出现“卖粮难”、“卖棉难”问题后,农业生产进入了长期徘徊不前的局面。也正是从这时起,党中央不断推出新的政策,推动农村土地
发表时间:2008年08月26日

土地流转意愿与后果简析
      中国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家庭承包经营,按户承包,按人分地,农村土地细碎化成为问题,农地适度规模经营一直以来是中央农村政策所追求的目标,实现农地规模经营的途径是土地流转。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提出“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
发表时间:2009年05月06日

建设新农村视角下的耕地抛荒问题研究[1]
          摘要: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农业劳动力涌进城市,农村耕地出现抛荒现象。耕地抛荒是建设新农村面临的重大任务。分析耕地抛荒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耕地抛荒;对策建议         一、新农村建设与耕地抛荒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大
发表时间:2008年10月08日

农民组织化的困境与破解
随着中国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全面免除农业税政策的推行,农村事实上已经进入了“后税费时代”。因其人力资本存量一般都低于外部资本的获利预期,而无力应对农村资源流出,缺乏自我发展或对接外部资本的必要基础;任何外部主体进入乡村都面临巨大的交易成本,因此难以建立可维护的有效契约,使得无论是依靠市场还是政府手段来促使其发展的努力会面临困境。  资源存量低:后税费时代“草根”阶层难以获得发展  进入后税费时代后
发表时间:2011年11月24日

农民组织化的困境与破解
    随着中国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全面免除农业税政策的推行,农村事实上已经进入了“后税费时代”。因其人力资本存量一般都低于外部资本的获利预期,而无力应对农村资源流出,缺乏自我发展或对接外部资本的必要基础;任何外部主体进入乡村都面临巨大的交易成本,因此难以建立可维护的有效契约,使得无论是依靠市场还是政府手段来促使其发展的努力会面临困境。   资源存量低:后税费时代“草根”阶层难以获得发展   进入
发表时间:2011年11月19日

建立多元化农地纠纷解决机制*
    我国的农村土地纠纷解决机制尚有待完善,相互间也未能形成互补与互动,未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有必要从分析农村土地纠纷的特点入手,探讨如何建立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 农地纠纷的特点 当前,农村土地纠纷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纠纷范围具有广泛性。以往,农村土地纠纷多发生在农村社会内部,发生在农村土地制度框架内的经济生活中,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农民与有关乡(镇)政府之间、农民与土地
发表时间:2008年08月21日

陈小君|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历史性机遇与发展选择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农村集体所有制法律实现机制研究”(22&ZD202)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陈小君,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土地法制研究院教授。 本文原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4年第5期,注释已略,如需援引,请核对期刊原文。本文仅限学术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予以删除,原文责任编辑:杜心蕾。 摘 要:回溯处于改革深水区的宅基地制度演进脉络,诉诸理论意涵,观照时代革新
发表时间:2024年09月30日

陈小君|我国农地流转的法制向度与规则再造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农村集体所有制法律实现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2&ZD20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陈小君,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土地法制研究院教授 本文原载于《社会科学》2024年第9期,注释已略,如需援引,请核对期刊原文。本文仅限学术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予以删除,原文责任编辑:罗燕。 摘 要:历经“两权分离”“三权分置”改革,我国农地流转法规则供给渐见完善。即便
发表时间:2024年09月27日

征地制度改革的历史回顾与思考
》  征地制度改革和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理论研究界和政策研究界对此探讨了多年。2008年召开的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决定,终于对这个问题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决定》深入分析了我国农村发展的形势,提出今后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大原则。具体到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决定》明确提出:要“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逐步缩小征地范围,完善征地补偿机制。”要“按照同地同价原则
发表时间:2011年11月23日

征地制度改革与发展方式转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前后,征地体现的经济关系存在重大区别   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征地的补偿费用不高,但对因征地而失地的农民,由国家予以安置。具体措施,一是“农转非”,农业户籍转为城市户籍;二是把农业劳动力安排到城市企事业单位就业,成为职工。在当时条件下,这种转变对农民来说意味着根本性的变化:由挣工分变为挣工资,退休也有了保障;由自己种口粮变为吃商品粮;由合作医疗变为公费医疗;子女由在农村
发表时间:2011年12月26日

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问题研究
   人口与土地是制约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两大最基本的因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经历了一个由土地资源相对充足,劳动力相对稀缺状态到土地资源稀缺,劳动力富足状态的变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如何建立健全的土地制度,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当前经济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是我国土地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在管理和调节农村
发表时间:2008年08月23日

新形势下的我国农村土地产权改革与农村经济发展
一、引言 土地资源稀缺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人均占有土地面积11.7亩,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截止到2008年底,全国耕地面积18.26亿亩,人均约1.43亩,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2。改革初期,承包到户的政策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我国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人多地少的现实,客观上造成了土地分散的局面,制约了农民对土地的投入,限制了大型农业机械
发表时间:2011年12月06日

刘锐|行政吸纳社会:基层治理困境分析——以H市农村调查为例
刘锐,湖北十堰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土地制度与基层治理。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三治’协同机制研究”(18CZZ037);成都市城乡治理现代化研究基地项目“转型与创生: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成都‘村改居’社区治理研究”(CD19JD1);四川大学创新火花项目库项目‘三治’结合背景下农村微腐败整体性治理研究”(2018hhf-10)。 本文原刊
发表时间:2020年07月01日

共有 133221 条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共有 8882 页   当前第 8851 页

© 2015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