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新农村视角下的耕地抛荒问题研究[1]
|
摘要: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农业劳动力涌进城市,农村耕地出现抛荒现象。耕地抛荒是建设新农村面临的重大任务。分析耕地抛荒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耕地抛荒;对策建议 一、新农村建设与耕地抛荒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大 |
发表时间:2008年10月08日 |
|
农民组织化的困境与破解
|
随着中国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全面免除农业税政策的推行,农村事实上已经进入了“后税费时代”。因其人力资本存量一般都低于外部资本的获利预期,而无力应对农村资源流出,缺乏自我发展或对接外部资本的必要基础;任何外部主体进入乡村都面临巨大的交易成本,因此难以建立可维护的有效契约,使得无论是依靠市场还是政府手段来促使其发展的努力会面临困境。 资源存量低:后税费时代“草根”阶层难以获得发展 进入后税费时代后 |
发表时间:2011年11月24日 |
|
农民组织化的困境与破解
|
随着中国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全面免除农业税政策的推行,农村事实上已经进入了“后税费时代”。因其人力资本存量一般都低于外部资本的获利预期,而无力应对农村资源流出,缺乏自我发展或对接外部资本的必要基础;任何外部主体进入乡村都面临巨大的交易成本,因此难以建立可维护的有效契约,使得无论是依靠市场还是政府手段来促使其发展的努力会面临困境。 资源存量低:后税费时代“草根”阶层难以获得发展 进入 |
发表时间:2011年11月19日 |
|
建立多元化农地纠纷解决机制*
|
我国的农村土地纠纷解决机制尚有待完善,相互间也未能形成互补与互动,未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有必要从分析农村土地纠纷的特点入手,探讨如何建立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 农地纠纷的特点 当前,农村土地纠纷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纠纷范围具有广泛性。以往,农村土地纠纷多发生在农村社会内部,发生在农村土地制度框架内的经济生活中,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农民与有关乡(镇)政府之间、农民与土地 |
发表时间:2008年08月21日 |
|
陈小君|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历史性机遇与发展选择
|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农村集体所有制法律实现机制研究”(22&ZD202)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陈小君,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土地法制研究院教授。 本文原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4年第5期,注释已略,如需援引,请核对期刊原文。本文仅限学术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予以删除,原文责任编辑:杜心蕾。 摘 要:回溯处于改革深水区的宅基地制度演进脉络,诉诸理论意涵,观照时代革新 |
发表时间:2024年09月30日 |
|
陈小君|我国农地流转的法制向度与规则再造
|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农村集体所有制法律实现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2&ZD20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陈小君,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土地法制研究院教授 本文原载于《社会科学》2024年第9期,注释已略,如需援引,请核对期刊原文。本文仅限学术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予以删除,原文责任编辑:罗燕。 摘 要:历经“两权分离”“三权分置”改革,我国农地流转法规则供给渐见完善。即便 |
发表时间:2024年09月27日 |
|
征地制度改革的历史回顾与思考
|
》 征地制度改革和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理论研究界和政策研究界对此探讨了多年。2008年召开的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决定,终于对这个问题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决定》深入分析了我国农村发展的形势,提出今后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大原则。具体到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决定》明确提出:要“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逐步缩小征地范围,完善征地补偿机制。”要“按照同地同价原则 |
发表时间:2011年11月23日 |
|
征地制度改革与发展方式转变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前后,征地体现的经济关系存在重大区别 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征地的补偿费用不高,但对因征地而失地的农民,由国家予以安置。具体措施,一是“农转非”,农业户籍转为城市户籍;二是把农业劳动力安排到城市企事业单位就业,成为职工。在当时条件下,这种转变对农民来说意味着根本性的变化:由挣工分变为挣工资,退休也有了保障;由自己种口粮变为吃商品粮;由合作医疗变为公费医疗;子女由在农村 |
发表时间:2011年12月26日 |
|
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问题研究
|
人口与土地是制约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两大最基本的因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经历了一个由土地资源相对充足,劳动力相对稀缺状态到土地资源稀缺,劳动力富足状态的变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如何建立健全的土地制度,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当前经济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是我国土地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在管理和调节农村 |
发表时间:2008年08月23日 |
|
新形势下的我国农村土地产权改革与农村经济发展
|
一、引言 土地资源稀缺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人均占有土地面积11.7亩,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截止到2008年底,全国耕地面积18.26亿亩,人均约1.43亩,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2。改革初期,承包到户的政策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我国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人多地少的现实,客观上造成了土地分散的局面,制约了农民对土地的投入,限制了大型农业机械 |
发表时间:2011年12月06日 |
|
刘锐|行政吸纳社会:基层治理困境分析——以H市农村调查为例
|
刘锐,湖北十堰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土地制度与基层治理。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三治’协同机制研究”(18CZZ037);成都市城乡治理现代化研究基地项目“转型与创生: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成都‘村改居’社区治理研究”(CD19JD1);四川大学创新火花项目库项目‘三治’结合背景下农村微腐败整体性治理研究”(2018hhf-10)。 本文原刊 |
发表时间:2020年07月01日 |
|
从征地看当前农民的土地变现观念
|
一、问题的提出:农民盼征地?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日益发展,土地征用和出让的数量也在不断增长。2011年1月7日的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上,国土部部长徐绍史透露:2006年至2010年五年期间,全国共批准新增建设用地3300多万亩,土地出让收入7万多亿元;2010年,全国土地出让成交总价款2.7万亿元,同比增加70.4%,全国实际建设用地供应642万亩,比2009年增加了18%。[1 |
发表时间:2011年12月01日 |
|
集体林权改革后的农村社区共同体的转型与重建
|
【摘要】:现代化、城镇化的时代背景下,农村被裹挟进现代历史进程之中,较为著名的有“村落的终结”和“村落转型论”。这两种立论是从社会中心论的角度,去阐释城镇化背景下的村落的变迁。作者借用“国家-社会”理论,把产权和权力引入分析框架,以林区的农村社区为例,讨论乡村社会如何在国家权力塑造和社会自治惯性下,实现农村社区的重建。文章认为,现代性进村和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也能够在国家权力适度下沉的情况下 |
发表时间:2014年05月23日 |
|
农村土地法律制度研究贵州修文调查报告
|
(作者声明:非经作者及本站书面许可,严禁任何形式转载、链接、复制) 调查目的:“农村土地法律制度研究”、“农业税减免、农产品涨价条件下农村承包制度和负担福利政策研究的”补充调查 调查内容:1、农民对土地权利主体的认识 2、农业税取消后,“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问题 3、农民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及登记作用的认识 4、农村 |
发表时间:2008年08月29日 |
|
农村土地法律制度贵州修文县调查报告
|
调查内容: 1、农民对土地权利主体的认识 2、农业税取消后,“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问题 3、农民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及登记作用的认识 4、农村宅基地的使用问题 5、承包地被征收后的补偿问题 调查方式:调查问卷和访谈 调查时间: 2006 年 5 月 1 日 ―― 2006 年 |
发表时间:2008年01月12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