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前中国青年报编委曹林受邀前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教学楼C201教室开展了题为《人的痕迹与细节张力:美文写作方法论》的专题讲座,聚焦人本主义批评传统,深入浅出地向在场师生论述了美文写作中的人的痕迹和情感的力量,并就美文写作技巧等议题为在场师生解疑释惑。
曹林讲座现场
讲座中,曹林教授首先对人的痕迹进行了概念界定,并指出人工智能生成技术、短视频思维等对新闻教育和新闻评论写作的挑战。在论述“人的痕迹”的过程中,曹林教授绘声绘色地援引大量案例,比如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慰问群众新闻中的“光屁股小男孩”,并指出这类贴地气、接人气的欢乐的常委新闻让政治更可亲,反映了人的痕迹在新闻叙事中的独特魅力。
随后,曹林教授阐释了美文的“情感入口”与“意义的回译”等问题。曹林教授表示,情感入口是一篇美文的必备条件,可以提供触动的情感结构和张力。情感入口的切入有多种方式,包括价值下沉、个人经历问题化等。曹林教授以自己的评论写作经验为例,揭示了处理好“内视角”与“外视角”关系作为个人经历问题化的一种可能性。但曹林教授同时也强调,个人经历问题化并不是不是变成负面意义上的问题,而是把自己的经验对象化,与他人形成可通约性。评论就是沟通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之间的有效桥梁和纽带。因此,曹林教授鼓励在场师生多尝试写作他称之为“第一文体”的评论,相关的训练可以为美文创作和欣赏积累经验。
讲座现场
在讲座的最后部分,曹林教授分享了美文的意象结构与观点感染力的实现路径。曹林教授先后引用了黑格尔和桑塔亚纳对于“美”的论述,继而延伸出自己对美的定义:“美,是在个体生存之具体性中追寻抽象理念的可见性。”随后,曹林教授以树的意象为例,分析了两篇文章在美感层次的优劣,帮助师生更好地理解意象结构与观点感染力对美的影响。浙江一考生的作文《生活在树上》,考生因为追求辞藻堆砌、过度抽象,反而架空了树这一意象的可感性;而屠岸的现代诗《树的哲学》,则借助丰富可感的细节,呈现了树木的整体之美,进而隐喻生命的力量与美感,成为折射树的意象之美的现代诗典范。
本次讲座由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朱颖主持,学院2022级新闻与播主专业本科生和部分研究生参与讲座。
文:刘贻泳
图:刘贻泳
初审:范平凡
终审:朱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