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新闻与传播研究》执行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朱鸿军老师为广外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同学们带来了一场主题为《青年学者的学术规划》的线上讲座。
朱鸿军老师把自己在过去20年研究过程中积攒的经验凝练成九个操作性极强的要点,为广外新传学子与青年教师规划学术之路指点迷津,站在学术知识生产把关人的角度为大家讲述,怎样的论文才是好论文,怎样的学者能写出这样的好论文,青年学者该如何规划才能走上学术研究的坦途。
紧抓学术青椒时期,明确学科知识谱系
“学术青椒”是朱鸿军老师认为学术之路上最宝贵的阶段,他认为硕博毕业后的2-5年是学术研究的黄金时期,要抓住学术生涯中不多见的这一段时光才能跟上研究的步伐,尽管面临着现实生活与学术爬坡的双重压力,但只要注重发挥这一阶段体力与脑力等多维度优势,明确新闻与传播学科的知识谱系设计,细水长流,定能有理想的产出。
坚持碎片化写作,谨记研究规范
朱鸿军老师以自己逐渐培养跑步的习惯作类比,鼓励青年学者多动笔,并提出规划好时间、不“小猫钓鱼”等灵活练笔的小技巧,同时提醒大家在日常写作中就要遵守研究规范,投稿时严格遵照各个学刊的注释体系,由此才能提高投稿成功率。“任何一个编辑都不会拒绝好的稿件”是朱鸿军老师对青年学者的温情鼓舞!
拓宽视野提高理论追求,团队协作助推学科创新
朱鸿军老师认为人文社科的研究要具备理论回应的追求,回应理论可以是严谨地论证理论本身,也可以是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升华补充,原创理论也是相当出色的成果。朱鸿军老师认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若想开拓自身的视野,完善自己的研究,朱老师鼓励大家走出书斋,多与学界的好友或前辈交流,实地调研发现问题。
朱鸿军老师最后以自己在媒介融合领域的研究为大家示范如何深耕研究主题,还就学术敏感和追逐热点等话题与广外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青年教师展开友好探讨。
嘉宾介绍:
朱鸿军,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执行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拔尖人才。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中央领导批准课题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负责人、国家新闻记者培训教材编写项目负责人、中宣部和中组部联合组织开设的《领导者媒介素养》网络通识课的主讲教师、中央网信办互联网新闻采编人员培训教材编写专家和主讲教师、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创新工程首席研究员。中国新闻史学会媒介法规与伦理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新闻史学会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会副会长。清华大学媒介经营管理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政法大学无形资产管理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台湾政治大学、香港城市大学访问学者。
文:牟晶晶
图:刘诗晴
编辑:李安琪,赖欣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