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博士生导师胡正荣教授,为广外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研究生同学带来了一场主题为《全球化、全媒体时代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线上讲座。讲座内容包括全球化与全媒体时代的传播能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两大模块。
讲座伊始,胡正荣教授借用习近平总书记的“5·31”讲话作为引入,提出了加强国际传播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
胡正荣教授总结道,中国并不缺乏故事,而是缺乏讲故事的人。因此,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成为当代中国不容忽视的重要议题。
第一部分 全球化与全媒体时代的传播能力
在第一部分,胡正荣教授就“全球化与全媒体时代的传播能力”这一章节提出自己的观点,主要包括“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全媒体及其理念”两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下的中国正处于两个范式的转型期。第一,是历史范式的转换期,即我们正处于一个东西方国家力量的胶着状态,未来会趋向“东升西降”的传播态势;第二,是理论与实践范式的转折期,不论是全球化还是民粹主义的盛行,抑或是平台经济、秩序重构带来的冲击,都表明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国际传播挑战和机遇,我们亟需运用互联网思维做好中国国际传播的工作。
接着,胡正荣教授对全媒体的理念和意义做出了全新的解释。第一,全员媒体即“全时空的媒体”,它并非是新闻事件的全程,而是指一个介质是否能够触达用户、渗透用户的能力;第二,全息媒体即全现实(真实现实+虚拟现实)的媒体。第三,全员媒体即所有生产要素实现共同连接的媒体;第四,全效媒体是指实现各种场景效果的媒体。它不仅作为业务功能型载体,更是一个融合服务平台的。基于以上观点,胡正荣教授强调我们要用互联网思维而非工业时代的思维去重新理解四全媒体。
第二部分 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颠覆式创新
在第二部分,胡正荣教授认为,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需要通过系统的构建、创新与改革才能真正实现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该系统主要包括顶层设计、传播者、用户、产品、平台以及效果六方面内容。
首先,胡正荣教授认为,要做好系统性创新和顶层设计,需要中央层面、包括各级党委,在战略规划、战术方案与分层分级制定和落实上做好工作。传播者包括高水平和能力强的传播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全党全国齐动员,我国已经进入一个全民国际传播的时代。
接着,胡正荣教授表示,用户研究和洞察是一切国际传播的出发点;用户认知与行为改变是一切国际传播的落脚点。胡正荣教授认为,国际传播一定是以“一国一策“和以全媒体为原则生产产品的。国际传播的平台是多样化的,需协调多样化媒体、人文交流活动,以及发挥高层次专家作用,利用重要国际会议论坛、外国主流媒体等平台与渠道发声。
最后,胡正荣教授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观点——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认为互联网时代的国际传播追求精准,要做到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胡正荣教授强调,用户研究与洞察是一切国际传播的出发点,用户的认知和行为的改变是一切国际传播的落脚点。
嘉宾介绍:
胡正荣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第六届、第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2013-2017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传媒大学校长、中国教育电视台总编辑、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国际交流协会第十一届理事会理事等。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舒伦斯坦媒介、政治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等。主要研究领域为新媒介、国际传播、文化产业等。主要著作有《中国文化发展1978-2018》、《中国国际传播发展报告(国际传播蓝皮书)2017》、《新媒体前沿2017》等。中宣部2017年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际传播人选。
文:林俏茵,梁玉蓉
图:林俏茵,梁玉蓉
编辑:余安琪,赖欣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