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传播硕士教育中心
 首页  中心概况  师资队伍  招生信息  培养与管理  中心活动  资料下载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中心活动>>学术讲座>>正文
马新观大讲堂|刘涛:讲好中国故事的融媒语言与形态创新
2021-11-06 20:16  

2021年11月3日晚上,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长江青年学者刘涛教授,为我院本科生、研究生带来了一场题为《讲好中国故事的融媒语言与形态创新》的精彩讲座。

为什么要“讲好中国故事”?

刘涛教授首先指出我国在国际传播中遇到“三个差”的困境,分别是信息流入和流出的“逆差”、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以此来强调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方案进行国际传播形象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是打造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

新表述是指话语表达的形式创新,新范畴是指话语结构的框架创新,新概念是指话语内容的符号创新。

讲座中,刘涛教授着重讲解了“新范畴”。新范畴本质上指向中国对外传播的话语框架创新问题,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刘涛教授通过案例来分析如何通过框架(Frame)和隐喻(Metaphor)两种途径来进行话语权生产。

E64D3


讲好中国故事的基本思路

一、 讲事实:向世界呈现一个真实的中国

讲事实的逻辑起点是真实性,要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而不是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在讲事实时,要自信、坦诚地讲,从内心深处认同当前中国的发展现状与发展思路,充满底气,敢于面对西方社会的批评和指责,不有意回避。在全球敏感议题中,我们要用事实去回应,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在大数据时代,我们要把握机遇讲好数据故事。

二、 讲形象:以生动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

讲形象要创新表现形式和话语方式。表现形式上,需要用一套通俗的、直观的、形象的语言系统和修辞系统来传递中国声音,好故事的标准包括戏剧性、呈现形式、价值关怀;话语形式上,通过数据新闻来讲述中国故事,尤其是通过数据新闻设置国际议题,是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

6057A

三、 讲情感:要打造感人至深的共情语境

刘涛教授讨论了我们时代的情感动员以及新闻文本的情感转向。中外人民具有不同的认知框架和价值观,但我们不需要也无法改变他们的价值观,而是要另辟赛道,寻找共通点来进行对话。情感可以跨越政治和文化的壁垒,增强对外话语创造力、感召力和公信力,因此情感认同往往是抵达认知认同的有效方式。

四、 讲道理:强化“说理”的理念和力道

讲故事的落点时讲道理。道理是一种理性的沉淀,是我们心理认同的基础,是形象建构的基本语法。我们要通过讲中华传统文化的故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故事、民族复兴的故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故事、中国特色政治话语故事来阐释好中国特色,提供一套中国话语包裹的思想体系。

4ACDA


最后,刘涛教授强调,国际传播人才绝不是单单学好新闻就行,而是需要有强大的知识体系。同时,融合新闻是通往未来新闻之路,新闻学子们不能光靠笔杆子,要掌握生产融合新闻的技能,才能讲好中国故事。

在讲座的互动环节,同学们积极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刘涛教授结合讲座中的内容,深入浅出地解答同学们的困惑。随后,在同学们的掌声中结束了这场获益良多的讲座。


嘉宾介绍

刘涛教授,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环境传播、视觉修辞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入选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奖、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教学上获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第三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目前兼任《中国教育报》专栏作者,作品两次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编辑:余安琪、赖欣嘉

文字:陈燕珊

图片:邓佳丽






关闭窗口

© 2015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