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传播硕士教育中心
 首页  中心概况  师资队伍  招生信息  培养与管理  中心活动  资料下载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中心活动>>学术讲座>>正文
李喜根:国际新闻报道研究的理论框架与视角
2017-09-13 13:20  

       7月6日上午8点30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第二期全媒体与国际传播暑期学校迎来第六场专家讲座。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李喜根教授受邀做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向暑期学员们展开一场题为“国际新闻报道研究的理论框架与视角”的学术风暴。

 

李喜根教授讲课现场

 

此次讲座,李喜根教传递的核心思想有三点:一是有效的国际传播不仅需要具体的实施计划以及技术设施上的保障,还需要有传播学理论的指导。二是国际传播的实践需要在以传播学理论与方法对国际新闻传播内容系统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三是基于国际传播研究视角和理论框架的指导,国际新闻传播研究有可能产生有关信息传播现象以及事物间重要联系的社会科学知识。

讲座上,李喜根教授不止一次对在座的学员说:“有志向做新闻研究的同学,国际新闻领域有很多课题可以探索。研究时不要只看新闻本身,我们要将他当做一个大的图案来看。”

在谈到评估国际新闻传播的成效依赖于对国际新闻传播的系统研究的时候,李教授表示自己身为研究学者,对“系统研究”这样简单的四个字仍旧进行反复思考。一个结果不代表研究过程的结束。“系统研究”不是单次的而是长期而宏观的研究过程。

李教授反复强调效果研究地严谨性、科学性。他说:“不能直接假设谁发挥作用更大,应该通过具体研究来回答问题。”不同的社会环境和不同的报道机构,对新闻报道的影响程度都是不同的。

随后李教授极具调理地列举五个不同层面影响国际新闻生产的因素,包括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机构与社会力量、媒体组织机构、媒体日常运作、以及媒体从业人员。

李教授以《妖魔化中国的背后》一书为例子,言简意赅地向学员们揭示一个研究误区:在分析西方媒体对中国问题的报道时,“偏见”有时被理解和定义为“立场”。不支持某项立场、持反对意见或负面的报道就被视为有偏见的报道。

针对这个误区,李教授他本人是这样说的:“这个结论缺少了系统严格的内容分析,尤其缺少对偏见的系统考察与分析,导致结论主观武断、缺少信度。”

 

李喜根教授解答学员提问

 

通过PPT展示,李教授详尽地讲解三个研究国际新闻报道时有关的理论框架与视角,包括对媒体内容的等级影响理论;新闻框架构建理论;新闻公正与平衡原则。并和学员分享国际传播学者如何运用理论框架来分析国际新闻报道涉及的重要问题。

这次讲座,李教授提出三个具有启示意义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视角,对以后学员们从事相关的研究工作拥有非常强的指导意义。“这些理论和原则不是空洞的说道,他是我们考察国际新闻所需要依赖的一种理论框架,是研究新闻现象所需要的理论基础。”李教授说。

讲座最后的学员提问环节,李教授解答关于记者在进行国际新闻报道时不平衡的疑惑。他指出,每一个新闻事件的报道都有他具体的情况,平衡报道要在宏观层面上进行考察,单从一个新闻上不能轻易下结论。

 

关闭窗口

© 2015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版权所有